(深圳拟收紧落户政策,释放什么重大信号?)
深圳在过去十年吸收了超过700万的增量人口之后,再也吸不动了,想缓缓。深圳的未来,或许不会再有超高速的增长,但是这其实才是正常的。
收紧落户政策只是深圳“苦练内功”,谢绝盲目增量的第一步。
一些拿不到户口的人可能加速到珠三角其他城市落户、创业、工作,东莞、惠州、佛山等或是最大受益者。
作者:今纶
近日,《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深圳市居住社保积分入户办法(征求意见稿)》相继发布,新政策发布在即。
据深圳市司法局网站消息,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技师。
这是一个重磅消息,透露了深圳城市治理思路的大提升和大转变。
其实,深圳收紧落户政策并非毫无征兆。
自2020年2月起,深圳暂停申报全市在职人才引进审批类业务。信号还不止于此。
2020年深圳两会期间,有市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对在深圳市工作且已缴交社会保险至少达到15年以上的非户籍居民,希望不设定其他的入户条件。
深圳发改委回复了这一建议:深圳入户政策目前在国内主要大城市中几乎最为宽松,且已覆盖所有群体,不宜再加以放宽。
前述事件的背景是:深圳去年的户籍人口狂增超过92万,其中不少是炒房客为了炒房而落户。
我在4月23日发布的文章中也分析到:深圳已经没有继续放宽人口政策的空间了。恐怕还会收紧。
不到一个月,深圳果然收紧落户政策。
深圳收紧落户政策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存量人口,这是非常重要的目的。
众所周知,深圳市市长不久前刚刚换人,新任市长调研的第一站就是华富村改造项目,第二站是木岗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工地。这些项目都和市民的福利有关,一个关系住房,一个关系交通。
在昨天全文发布的《深圳政府2021年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深圳在民生问题上的关注度:
未来五年要干什么?
新增就业60万人,新增基础教育学位90万个,新增病床位2万张,三甲医院达30家,建设筹集各类住房75万套。
今年要干什么?
新增病床位1000张,加快第二儿童医院、吉华医院、大鹏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质子肿瘤治疗中心等在建工程,开工建设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阜外深圳医院二期等项目,建设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
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强化兜底民生保障。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至1300元/月。
以上还仅仅是一部分,而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这钱当然应该花,但是深圳在民生方面欠账颇多,如果一方面解决民生欠账,一方面继续放每年接近百万人落户,恐怕这账就永远还不清了。
而且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是唯一一个可以大专毕业即落户的城市,深圳的土地面积却又是最小的,深圳不可能持续这样的政策,收紧是迟早的事情。
如果不收紧,将导致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的解决难度持续上升。
收紧可以缓解一下内卷的惨烈,缓口气来解决问题。
深圳落户收紧的标志性意义在于:深圳在过去十年吸收了超过700万的增量人口之后,再也吸不动了,想缓缓。
这也就意味着靠规模扩张的一系列产业,包括房地产等要重新寻找增长逻辑。
深圳收紧落户其实也大概率意味着未来老龄化的加速——年轻人少了,但是老龄化和少子化的问题接踵而至,看看上海、北京就知道了,深圳不可能上演奇迹。
深圳从现在起,再也不能通过持续增长的人口红利来获得超多增量了,正式进入了消耗人口红利的阶段。
当然,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选择。
通过服务好市民,服务好为深圳做出过贡献的人们,展现城市的温情与温度,这才是深圳持续应该做的事情,深圳正在做,未来会做得更多。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对深圳未来的一系列数据表现保持平常心,包括并不限于:经济总量、增速、消费数据等。
深圳正在告别那个传奇的自己,正在告别那个不管不顾的青年时代,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准备认真解决一些积压的问题。
深圳的未来,或许不会再有超高速的增长,但是这其实才是正常的。
而且,收紧落户政策只是深圳“苦练内功”,谢绝盲目增量的第一步,后续,我们会看到更多告别无序扩张,更讲究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出台。
这一趋势将深刻影响深圳未来的发展:房地产实际上受到冲击,拿“房票”炒房的人少了一些,一些拿不到户口的人可能加速到珠三角其他城市落户、创业、工作,东莞、惠州、佛山等或是最大受益者。
深圳未来会更聚焦科技创新方向,更聚焦高精尖项目,更关注与国家命运前途有关的技术攻关,这才是深圳的重大使命。
谨以此文记录深圳重大趋势的转变起点。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3-7767-2635
咨询热线
133-7767-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