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的幸福与艰辛,你知道多少?)
在中国做博士后,有一些幸福之处,但也有其背后的艰辛,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品味。
幸福之处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看起来很风光。在国外,博士后就是个没有保障的科研临时工,是没有任何头衔的一个普通科研人员。而在国内,“博士后”被赋予了一定的地位,尽管“博士后”不是学位,但在我国老百姓心中,“博士后”就等同于高于“博士”的学位。所以,当博士后跟外人说起自己是在做博士后的时候,很多不知情的外人都会流露出一种佩服之情。博士后出站的时候,中国博士后管委会还会给发一个精美的博士后证书,让“博士后”这个头衔显得更有分量。
(2)在户籍、子女就学等方面享受一些福利。在中国,博士后不光有一个看起来风光的名头,还可以得到一些实惠性的保障。最大的保障莫过于户籍的保障了。博士后的户籍政策享受的是国家人事部专门的户籍名额,不受用人单位的户籍名额所限,一个人做博士后,全家人的户口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对于北京、上海这样很难落户的城市的博士后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诱惑,甚至是有些人专门为了给自己或者家人拿到北京户口、上海户口,而刻意做博士后。此外,在子女就学以及博士后期间住房方面,也是有很多政策保障的,这些条件要比博士毕业后直接当讲师、助理研究员要好得多。
然而,风光的头衔和一些政策福利背后,也掩盖着很多艰辛,而这些艰辛,是世人们不容易看到的。
首先,博士后始终只是个“临时中转站”,而非“铁饭碗”。这是很多人在做博士后之前犹豫再三的原因。对于多数人而言,往往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是不会去做博士后的,多数人做博士后都是因为暂时没有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机会,才选择做博士后。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都有“铁饭碗”的思想,当自己处于“临时中转站”的状态下,潜意识里会透露出一份不踏实的感觉,这样的一份感觉,会让博士后的幸福感大大降低。
其次,博士后还是有不少经济压力的。在某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博士后的待遇比较低,而大部分做博士后的人年龄多在30岁左右甚至更大的年龄,这样的年龄正是需要多赚钱养家糊口的年龄。博士后的这种在经济上的压力,往往不是来自于赚的钱真的无法养家糊口,而是来自于家人们对自己收入上的期待,以及和同龄人(尤其是以前的同学)收入相比的心理压力。
再次,博士后期间做的事情不一定有成就感。一个导师会招博士后,通常目的只有一个——找个可以熟练干活的劳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导师经常会把一些琐碎的活儿派给博士后去做,这个过程,导师可能会忽略这个博士后学业的整体规划与发展。于是,博士后期间,很多人都会在重复做一些琐碎的事情:帮导师申请基金项目、帮导师做项目、帮导师组织会议,等等。
如果一个博士后经常被这样一堆琐事所羁绊,那么他用于思考自己想做的科研工作的时间就会被大量减少,尽管有时候可以利用一些零碎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科研工作,但科研往往是需要有一段不被打扰能够沉得下心思考的时间,尽管可以被利用的零碎时间比较多,但时间太碎往往不利于科研思考,还是会对科研产生很大的干扰。久而久之,自己就觉得做博士后特别没成就感。
最后,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无奈更折磨人。如果博士后期间只是薪水低、干活苦累没成就感,而前途是光明的,那我想大多数人都还是愿意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现在忍受一些暂时痛苦的。而如果连未来希望都看不到,会让一个人失去兴趣、动力,甚至让人对此绝望。
选择做博士后的人,多数还是期盼未来能够留在科研院所和高校系统中继续做科研的,然而,现在中国的大的科研环境,让大多数年轻的科研工作者们都陷入一种迷茫挣扎的状态,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现在科研形势对于年轻人来说还一年不如一年。几年前,博士后出站后可以在一所还不错的科研院所或高校直接得到一份副教授的职务,而现在,博士后出站要去一个不错的科研院所或高校工作,比以前要难很多倍,并且去了一所还不错的科研院所或高校之后,也很难再有直接给副教授的机会,还是需要自己从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做起,“熬”职称。
不管怎么说,博士后虽然是个“临时中转站”,但也是个“跳板”,如果能够利用好博士后两年期间的机会,做一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可能也是让人生命运改变的重大机遇。祝所有的博士后们都能一切安好。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