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台50条特殊支持政策:落户购房就业税收,“临港50条”和你有关→)
关心奉贤大小事,关注“上海奉贤”一手掌握!
前天上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若干意见》包含人才、税收、住房、土地规划、产业集聚、交通网络建设、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等50条具体举措,备受市场关注。
我们来看看,50条具体举措有哪些干货
《若干意见》明确,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总体要求是,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总书记“要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指示,支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动能;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多元功能开发,集聚创新创业和生活服务要素;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服务品质,着力把新片区打造成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成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
在赋予新片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方面,《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新片区先行先试改革举措,原则上,重大改革举措优先在新片区试点;赋予新片区管理机构市级和区级经济管理权限;深化实施“一网通办”和单一综合窗口建设,进一步优化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在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方面,《若干意见》明确,将优化新片区人才直接落户政策,赋予人才引进重点机构推荐权、新片区特殊人才直接申报权、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对新片区内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打分时加3分;缩短新片区“居转户”年限,对符合一定工作年限并承诺落户后继续在新片区工作2年以上的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对符合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的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
同时,在新片区实行居住证专项政策,拓宽技能人才引进通道,制定技能人才引进目录;实行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对紧缺急需、专业性强的公务员职位采用聘任制,实行协议年薪,一职一薪;允许具有境外职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设计等领域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经备案后,在新片区提供服务,其在境外的从业经历可视同国内从业经历;在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外籍毕业生,可直接在新片区工作,在新片区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新片区工作的入外籍留学人员可直接办理长期(最高有效期10年)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
临港新片区的财税金融政策备受市场关注。此次,《若干意见》提出,将建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新片区产生的所有地方收入,全部用于新片区建设;建立新片区专项发展资金,5年总计出资不少于1000亿元;实施税收支持,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新片区工作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部分给予补贴;支持金融机构为新片区内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支持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真实、合法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新片区内企业从境外募集的资金可自主用于新片区及境外的经营投资活动;进一步便利新片区内企业开展跨境资金双向归集,实现资金集中管理。
在加大规划土地政策支持力度方面,上海有关方面将编制新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对新片区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市级单列,与减量化指标脱钩;提高新片区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探索实行混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推进工业、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等功能混合。
推动高端产业集聚是临港新片区建设的重点,《若干意见》明确将推动重大项目和平台向新片区集聚;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新片区共建、共用、共享5G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示范区;推进智能应用,探索全面放开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授予新片区管理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权;压缩专利审查时限。
新片区还将加大对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定向微调新片区住房限购政策,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可购买新片区普通商品房一套;缩短非本市户籍人才在新片区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障金的年限,将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符合购房条件、在新片区稳定就业且稳定居住的常住人口,可在新片区优先选房购房;实施限价商品房政策;建设“先租后售”公租房,建成后10年内作为公租方使用,10年后可作为商品住房按套上市转让。
临港新片区未来将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若干意见》提出将制定新片区综合交通规划,推进铁路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加强新片区与周边区域高速公路建设,支持新片区规划建设中运量局域线。
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方面,《若干意见》明确将支持新片区具有条件的大学加快建设一流学科;支持上海优质教育集团在新片区开办分校或合作办学;支持引进高水平国际学校;支持境外医疗机构在新片区办医;支持市级医疗机构在新片区发展特色专科;加快文化、商业网点设施建设,建设临港帆船基地,打造高品质水上运动中心;打造绿色生态环境,推进滨江沿海岸线绿道和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等建设;加强区域精细化管理,建立高标准的新片区综合管理标准体系。
哪条政策最受热捧?看看这些临港人怎么说
“人才政策解决了我们创业的后顾之忧,未来有了努力方向”
人才是区域发展最核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临港50条”细则首先公布了人才政策的具体内容:对新片区内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录用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打分时加3分;对符合新片区重点产业布局的人才单位的核心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在新片区工作的入外籍留学人员可直接办理长期(最高有效期10年)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
“对于创业者来说,刚出台的‘临港50条’是个大利好。”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陆奇巍喜出望外地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入驻700余家了初创企业,创业者们平均年龄只有25岁,多是在校生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都急盼着能有人才落户方面的鼓励政策,让他们能定下心来,心无旁骛地做研发和生产。“这次的‘临港50条’真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年轻创业者们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今年新进的三千名新生中,非上海生源的学生占了三分之二,他们大多希望未来能留在临港自贸新片区这片热土工作生活。过去因为落户难度高等问题,很多人最后没有能留在临港,现在大家都可以如愿以偿了。”上海海洋大学2016级学生胡亦顺话语中难掩喜悦之情,心情颇为振奋。
“临港50条”还发布了定向微调新片区住房限购政策,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可购买新片区普通商品房一套;缩短非本市户籍人才在新片区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证金的年限,将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调整为连续缴纳满3年及以上。此外,实施限价商品房政策,建设“先租后售”公租房,建成10年内作为公租使用,10年后可作为商品住房按套上市转让。
“这次的政策真的很棒,尤其是‘先租后售’的公租房制度,对我们这些非上海生源的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解决了创业的后顾之忧,未来有了努力方向。”同是上海海洋大学的熊旌君来自云南,一直想留在临港自贸新片区创业,这次的“临港50条”政策发布让他欣喜不已。
“此次推出的‘临港50条’政策都很实用,能为临港新片区留住那些有一技之长、又有干事创业精神的海内外年轻一代。近年来,临港布局了很多新兴战略性产业,而这背后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通过政策,可以帮助年轻人免于因繁重的生活成本而不得不放弃大城市良好的创业环境。”上海增材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吴晨涛说。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
“对关键核心领域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是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实实在在的支持。”上海电气临港重型机械装备公司总经理郑锦荣说,减税等优惠政策能够降低企业成本,将更多的利润放到研发生产上,作为企业得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临港50条”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实施税收支持。这些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还将对在新片区工作的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部分给予补贴。
“作为芯片行业的公司在国外采购一台设备,动辄就要花费上千万元,还得缴纳其中产生的增值税,对企业来说是笔较大的负担。现在把研发放到临港自贸新片区以后,不但能够享受很多免税政策,还有外汇结算方面的红利。”政策敏感性很强的芯片行业创业者张永熙说。
张永熙口中的外汇结算红利指的是“临港50条”中支持金融机构为新片区内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和跨境投资集中运营等跨境金融服务,支持新片区内企业开展真实、合法的离岸转手买卖业务。
“这次‘临港50条’政策确实干货满满,我们作为临港自贸新片区中的科技企业,尤为感到振奋。”中云数据公司创始人陈刚说,之所以选择临港自贸新片区,就是看好它未来发展的潜力。
“临港50条”政策开放力度空前,加大了规划土地政策支持力度,编制新片区国土空间规划;提高新片区工业、研发用地容积率;探索实行混合用地、创新型产业用地等政策,推进工业、研发办公、中试生产等功能混合。
“‘临港50条’政策将吸引诸多高端核心技术企业落户临港自贸新片区,并对临港地区现有产业发展起到激励作用,加快技术迭代更新,加大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发。”郑锦荣表示,对于临港自贸新片区未来成为上海和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目标,信心满满。
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作为特殊经济功能区,临港自贸新片区正不断丰富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对外高效畅达、对内便捷绿色、管理智能便民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
“临港50条”中显示,未来将丰富提升教育资源,支持新片区内具备条件的大学加快建设一流学科;进一步优化配置医疗资源,支持境外医疗机构在新片区办医,支持市级医疗机构在新片区发展特色专科;制定新片区综合交通规划,完善交通网络体系;推进铁路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政策中接下来要实施的综合交通规划,特别是加强新片区与浦东机场、中心城区等的综合交通网络联系,加强新片区和周边区域高速公路建设。对于我们这些临港的创业者、上班族来说都是重大利好消息,真希望更加密布的交通网路能够早日建设完成。”一直在临港工作生活的陆奇巍对于“临港50条”中所说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充满期待。
“临港新片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交通体系支持。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采购和销售的物流效率,还能使企业生产和服务配套的地域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生产地区布局和资源配置,合理实现制造和配套的梯度转移。”郑锦荣说,新交通体系能够把临港地区打造成与中心城区血肉相连的上海新城区。
吴晨涛欣喜地告诉记者,从临港新片区揭牌至今,上海市增材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收到来自全国各地5家3D打印相关企业的入驻意向,还有不少智能制造的企业在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临港的相关政策。“我们公司从去年1月开始考察临港,到年底落户,也恰恰是看中临港的未来发展和政策潜力。”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小嶋
▼
▼
扫描上面二维码,微信咨询
落户咨询热线:13671738356
咨询热线
13671738356